首先,市場上幾乎沒有人能精準賣在高點。我也不例外,更不會刻意去嘗試這樣做。
週期頂部往往會在低週期(LTF)上迅速出現,但在高週期(HTF)卻不容易馬上察覺。
專注於LTF的日內交易者或許能抓到頂部,但他們多次判斷並認定週期頂,意義其實有限,因為他們忽略了更宏觀的市場格局。
我至今仍在學習市場,成長過程中不斷吸取經驗。親身經歷的市場週期不多,自認還未到專家級,因此僅以最真誠的想法和觀察做分享。
請自行判斷並獨立做出投資決策。我對市場的了解並不比任何人多,也會根據新數據頻繁調整觀點。
模式識別:
回顧歷史行情圖,模式極其明顯:2013年12月、2017年12月、2021年11月,每次四年週期都很一致。市場規律通常會持續,直到有重大的基本面變革出現為止。
這一模式可能延續的原因:
目前已不是本週期的早期——BTC自底部起已經大幅上漲。依據模式,我們大致處於高點時間視窗附近。
基本面變化:
我要提出一個簡單問題:本輪週期是機構主導,真的會和前兩輪散戶主導的週期完全一樣嗎?
我相信市場有週期,但不會談「超級週期」,而是認為週期有可能因各種因素而被拉長或縮短。
為什麼這一輪可能真的不同?
歷任聯準會主席交接:過往交接過程高度類似:
典型規律:主席提名會推動行情延續,正式上任後,標普指數則會回檔。
2014年1-2月葉倫接任,SPX下跌約6%;2018年2月鮑爾接任,回檔約12%。這表示,如果新主席於2025年底被提名,牛市可能延續到過渡期,而2026年5-6月正式交接時,波動風險將大增——很可能與本輪頂部重合。
DAT槓桿風險:當下最大利空在於DAT公司可能加速去槓桿。若主要拋售方壓倒買盤,可能造成市場結構劇變。但失去買盤(mNAV降到1)與成為被動賣方導致「踩踏」是兩碼子事。
若失去主要DAT買盤,無疑會帶來巨大衝擊。許多人認為這種情形已經發生,因策略型和主流ETH DAT公司mNAV大幅下滑。我會特別警覺,你也應密切觀察。
宏觀風險:如通膨再度飆升,才是最重大的宏觀利空。但現階段尚未出現跡象。加密市場高度連動於宏觀情勢,目前仍屬「金髮姑娘」階段。
市場還沒出現狂熱氛圍:
若下半年加密行情大幅領先美股,且出現強烈單邊「衝頂」訊號,或許表示加密頂部會早於商業週期見頂(而商業週期大概率持續到2026年)。
最具實用參考價值的訊號之一:穩定幣市值持續增長
在傳統金融體系中,M2貨幣供給擴張多半領先資產泡沫出現。在加密領域,穩定幣市值就是體系內「美元」供給的核心指標。
歷次週期頂多發生於穩定幣供給停滯3-6個月之後。只要穩定幣供給仍明顯擴大,市場就還有「燃料」。
若必須選擇,我目前傾向認為主要週期頂部不會早於2026年(但我的立場很容易隨時變化)。
四年週期實際樣本不多(僅三次),機構進場帶來市場結構根本性改變,聯準會換屆效應本身就可能讓行情延續到2025年。如今加密市場與宏觀連動創新高,這點更顯重要。
這一輪,「四年週期梗」早已被市場熟知,這讓我認為結局可能會有偏離。歷史上,群眾極少能正確把握市場方向。
難道大家真的會同一時間賣出然後一起全身而退嗎?
當然,四年週期的慣性極強,市場規律總會延續,直到遭遇重大破壞。輿論的普及或許會加速「自我實現」,加快週期結束。
我會隨著BTC.D下降,分批鎖定山寨幣獲利,但會持續堅定持有BTC,相信2026年有望創新高。不論整體週期如何,山寨幣在任何時刻都很可能見頂。
四年週期模式,是2025年頂部最有力的證據——三度驗證,結論簡明。但機構結構變化、聯準會換屆效應和狂熱氣氛缺席,這些都預示本週期可能會延續到2026年。
未來充滿變數,不宜僵化思考。
接受難以精準賣在高點,建立系統化退出機制更為重要。
最適合的持倉,是能讓你安心睡覺的部位。如果已經有獲利,提前賣出也沒問題。
歡迎各方意見,即使與我不同。本文僅供自我反思和公開交流學習之用。